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在这个节日来临之际,城中校区开展了专题红领巾广播“一粒米里见乾坤,珍惜粮食共守护”。和同学们一起聊聊“粮食”的故事,在一粒米、一颗麦中,读懂“珍惜”的重量。本次广播由四1班吴洛伊和四2班朱禹辉主持。
两位主持人带着大家回顾关于粮食的点点滴滴:
校园的食堂餐盘里香喷喷的米饭,软糯的馒头,鲜美的蔬菜……这些美味的背后,是农民伯伯春种秋收的辛劳,是土地默默孕育的神奇。一粒种子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多少考验:春天,农民伯伯要在泥泞的田地里育苗插秧;夏天,顶着烈日除草施肥,还要防着病虫害;秋天,弯腰收割时,汗水会浸湿整片衣襟。就像古诗里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每一粒粮食,都浸着劳动者的汗水。
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很难想象“饥饿”是什么滋味,但在世界的许多角落,还有孩子因为吃不上饭而面黄肌瘦。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8.2亿人面临饥饿问题,每6秒钟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失去生命。而在我们身边,食堂的泔水桶里,常常能看到没吃完的米饭、剩下的馒头,这些被浪费的粮食,本可以让很多人饱餐一顿。
不过,在我们的校园里,也有许多珍惜粮食的暖心画面。同学们每次打饭都会“吃多少盛多少”,从不剩饭;值日生每天都会在食堂提醒同学珍惜粮食。这些小小的行动,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校园里播撒着“节约”的美德。
那么,我们能为节约粮食做些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在食堂打饭时,根据自己的食量,不贪多、不浪费;吃饭时,细细咀嚼,感受粮食的香甜;看到身边有浪费现象,温柔地提醒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家里,也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择菜、洗碗,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
世界粮食日不是让我们只在这一天关注粮食,而是要让“珍惜”成为一种习惯。就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为了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一辈子扎根农田,研发出高产的杂交水稻,让无数人免于饥饿。他曾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我们每个人节约的每一粒米,都是对袁爷爷最好的致敬,都是在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当我们在餐桌上吃完最后一口饭,当我们把餐盘擦得干干净净,我们不仅是在节约粮食,更是在传承一种美德,在守护一份责任。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一名“节粮小卫士”,在食堂里光盘,在生活中惜粮,让每一粒粮食都能发挥它的价值。
最后,两位主持人呼吁大家:愿我们都能在一粒米中读懂丰收的不易,在一次光盘中践行节约的担当。让珍惜粮食的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守护地球的绿色大树!
![]()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秋日健康“防护盾”,共筑校园安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