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普及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从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对于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一直到2021年“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的下发,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不断走向完善,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尤其是在我们老师的日常实践工作中,仍面临着不少令困扰和疑惑。3月29日晚,城中校区全体班主任老师、心理老师、德育干部参加了“中国德育明德讲堂”的在线课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题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蔺秀云、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学兰、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黄裴莉校长等专家,从生活中一些非常熟悉的场景出发,向老师们讲述如何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聚焦到学校工作,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有效设计与实施,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最后,通过田家炳学校的案例,让老师们了解了一个完备的学校心育系统的构建。
老师们通过本次学习收获良多: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线上讲堂,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小时,但通三位专家从不同方面的讲解后,刷新了我对学生心理的认识,让我受益匪浅,也更认识到了班主任的职责担当。其中,蔺秀云教授举的“大脑课堂的男孩”这个例子,让我特别有共鸣,她从情绪来自哪里和情绪管理的有效方法两个核心内容开始娓娓道来,帮助我学到了一些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会多多尝试。(沈仓玥)
在今天的讲座学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孩子的情绪管理问题与解决方法。情绪与孩子的发育成长有关,孩子在情绪管理调节方面,与成人相比,需要更多的时间,并且控制力也不够,容易产生冲动的行为。有时候老师的一句批评,就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育人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耐心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要管理好自身的情绪,不要带着情绪去育人。(顾林菊)
在蔺秀云教授关于《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讲座中我了解到,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一部分和师生之间的不良互动模式相关,教师的言行不佳,可能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如言语表达的不当甚至使用辱骂字眼批评学生,往往会让学生自尊受损,从而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继而发生一些破坏性行为。这些行为又势必会受到教师的呵斥,于是对立加大,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因此我们在平时和学生互动的时候应该注意良性互动,避免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张婷)

- 上一篇:同伴互助 共同成长——城中校区心理委员培训
- 下一篇:风雨促成长 微笑面挫折